刘洲鸿:林文镜基金会下一步将会注重支持机构的发展,行业人才的培养

2016-11-21 22:25:16 64

本文为林文镜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在2016善财领袖论坛暨“闽善2016”民间慈善榜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他曾在多家知名公益基金会工作,拥有10多年的基金会工作经验,在本届善财领袖论坛上,他的主题演讲关于“善财与善才”,他提出无论是捐赠者、投资方还是公益机构,都需要智慧“善财”,他看好公益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呼吁社会大众一起来关注对“善才”的培养,支持公益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公益 
刘洲鸿

 

       林文镜基金会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专业哲学博士,曾任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助理总干事、 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总干事、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民政部基金会评估专家、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


捐赠需要有思想和才能


       慈善的资源需要有思想、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发展,慈善机构也需要捐赠方的关注。乐善好施是东西方文明都提倡的美德,自古有儒家思想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仁者寿”;道家思想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佛家思想的:“六度四摄”,“布施为首”;基督教思想的:“爱人如己”、“十一奉献”、“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也在影响着闽善文化,福建的善款捐赠在全国也很有名,例如曹德旺个人累积捐赠超过60亿元,还有很多华侨的捐赠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花钱也需要有学问


       在中国古代智慧中,《老子》讲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论语》中有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君子周急不继富”。

 

       西方慈善家卡内基是美国的钢铁大王,他曾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1900年年逾花甲的卡内基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金融大王摩根,并开始将自己的财富捐献给这个社会。他因小时候没有读书,而在1901年至1917年,捐赠1300多万美金,并建成2509所卡内基图书馆。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他不会浪费任何一分钱用在他认为不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了很多的大学、医院,例如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中国的协和医院、北京大学。

 

       传统的慈善是捐款捐物,而这些慈善家讲究科学慈善,他们认为要看到捐钱的效果,而不是只看到捐钱的支票。科学慈善探索的是可以系统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慈善是对解决社会中最大问题的方案进行投资。

 

       2008年,比尔·盖茨退出微软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全球健康和教育工作。2013年,盖茨基金会曾对一家小型生物科技企业Anacor投资500万美金,以支持其开展针对罕见疾病药品的研发。此后短短两年半时间里,Anacor的市值从两亿激增至45亿美元。盖茨基金会最近售出手中绝大部分Anacor股票后,获利8000万美元,投资回报率竟高达17倍。

 

图片公益

图 | 慈善家林文镜先生


林文镜先生谈公益慈善


       林文镜先生于1928年出生,1936年下南洋,在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17岁那年,父亲去世,林文镜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

 

       从1970年开始,林文镜开始向老家福清100多位沾亲带故的乡亲汇钱,支持家乡建设,这种未曾谋面的捐赠持续了整整8年,从1970年到1985年,在没有回国的情况下,林文镜向家乡汇款近亿元人民币。

 

       然而,捐款没有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林文镜先生发现,输血改变不了家乡,他决定变输血为造血,给家乡一部造血机器。林文镜先生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在1987年,他回到家乡,第一件决定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家乡脱贫致富。他带领海外乡亲考察团,回到了阔别52年的故乡。时年59岁的林文镜毅然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改变家乡的奔波生涯。

 

       当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曾表示愿意拿出浦东1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林文镜,请他在那里创办一个工业区,林文镜谢绝了。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曾以每年给500万吨订单且持续递增的优惠,让林文镜在长江沿岸建一个世界级的水泥厂,林文镜又婉拒了,林文镜先生说:“福建老家更需要他”。朱镕基为此评价他为“福清主义者”。

 

       至此,林文镜先生的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第二次创业则是为了帮助家乡福清脱贫致富。

 

图片公益
图 ▏公益机构不仅仅是资金的搬运工,也需要有智慧。


公益界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公益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公益机构不能只做资金的搬运工,应该有智慧。目前的社会对教育、环保、扶贫、养老、医疗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慈善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也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政府与民间都在积极行动,有利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已经形成,社会认同度、公众参与积极性高,移动互联网推动众筹、捐赠、结社等方式,新媒体技术也在促进着公益慈善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随着政府在硬件建设的投入加大,“两免一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校舍破旧、硬件设施落后、失学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教育从 “捐款捐物助学”到“发展助学”,进一步提升到农村的师资培养,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素质教育、心灵关怀就显得很重要。

 

       在社区方面,不仅是关注贫困、养老、环境等问题,还要有助于促进社区交流,增加居民信任,形成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培育居民的民主精神、参与意识、主体性、能动力、自我管理意识,倡导爱、责任、团结、互助、博爱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

 

       目前公益行业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和问题,在专业性,透明度,治理,创新性方面,NGO的能力偏弱,专业性不足,还停留在浅层传统慈善;潜在的优秀合作伙伴少,可资助的专业性强的机构储备严重不足;缺乏资金,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优秀的项目官员难觅;公益生态系统发育不健全,分工与协作不足,存在一系列“短板”,治理不足,很多机构没有决策机构,靠个人决策;社会慈善精神、理念、文化薄弱,社会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公共意识、理念落后(重硬件建设,如修桥铺路建房,轻软性服务);社会大众愿意直接把钱给受助对象,而不是交给专业慈善组织;社会捐赠不到GDP 0.2%,且大部分来自企业,个人捐赠少,资金来源单一,依赖政府、企业,缺乏面向社会筹款的能力。

 

图片公益

图 ▏关注公益机构发展,关注公益人才培养。


善财投资于善才


       目前公益组织的现状也在给我们捐赠者启示:人是公益慈善事业的核心,一定要资助公益人才的工资,给予合理待遇,投资在机构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使公益组织能够招募和留住人才,提升专业能力;资助中关注合作伙伴的治理结构和透明度,促进行业治理能力和公信力提升,保证资金安全;《慈善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后,慈善机构有公募权,但很多机构没有公募的能力,我们考虑随着公募权的放开,支持公益机构筹资能力建设,使公益组织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社会参与。

 

       我来福州后了解到两个教育机构的案例,一个是厦门的担当者行动,一个是福州的简单助学,这两个机构都很优秀。首先讲讲担当者行动,担当者行动主要是向乡村孩子和城市打工子弟提供专业、全面的课外阅读助学,以做班级图书角为主。目前担当者行动在全国25个省,1500多个学校,建立了15000多个图书角,大概有40多万的孩子受益。担当者主要是由一群教育方面的专业人组成,筹款是他们的短板。我之前所在的敦和基金会实施了优才计划,主要针对公益机构缺乏资金聘请专业的人才的问题,敦和基金会给公益机构10万元,支持机构聘请人才,解决机构的短板问题。2015年,担当者行动得到优才计划支持,聘请了一名筹款专员,10万元主要用于筹款专员的工资和差旅费用。前几天,担当者行动负责人官文宾见了我很高兴说:“我们去年筹款只有580万,因为有了优才计划10万元的支持,聘请了1名筹款专员,截止到9月底,担当者今年已筹款1100多万元。”

 

       另外一个例子是福州的简单助学。我见了简单助学的负责人郑斌,我问他:“做得怎样?”他说:“很好,去年筹款440多万,救助了1000多个困境孩子,但是今年我们不想做那么多,太累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只有3个人,做着五六个人的活,今年要缩小规模,捐款金额不想超过300万。”由于大家都只愿意捐赠助学款,而不愿意捐赠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简单助学三名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管理费、差旅费只有22万。

 

       从担当者行动和简单助学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如果我们能够考虑公益机构管理费、人员经费的问题,投资在人和机构发展上面,解决机构人员和专业问题,公益机构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林文镜基金会下一步对公益项目的支持,会从支持机构的发展,行业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也希望其他公益基金会同行也关注人才的培养,全面资助公益机构的发展,在此,也呼吁媒体一起扭转捐赠的文化,当捐赠人在捐出1元时,希望把这1元都花在孩子身上、老人身上的同时,也要考虑公益机构的发展、公益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公益组织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资料:
       *张洋勇,2014,《福建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状况调查报告》
       *基金会中心网,2016,《福建基金会发展报告》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